那些年电视里骗了你好久的酒器
看中国古装戏,我们常在英雄手中、显贵桌案和宫廷宴饮里看到这件中华特色酒具的身影:
《赵氏孤儿》剧照
它的名字叫“爵”。
三长腿、小蛮腰、大开口,一端伸出长流嘴,一端翘起短尾巴,口沿立着两根小柱子,一侧带着弯銴(zhì)手。电视里,古人们手拿各式各样的爵,或仰头一干或浅尝慢饮,均是喝得有滋有味。
西周.凤鸟纹爵 故宫博物院
可问题来了,配置了捅嗓子眼的长流和戳人双眼的爵柱,这么反人类的设计,“爵”真的是为了让人愉快喝酒的吗?
目前所知最早的“爵”来自于夏朝,“铜爵文化”由此开端。到了商朝这个酷爱酒的朝代,“铜爵文化”迎来了高潮。
清.吴廷康《商周爵拓片》
商朝的酒度数不高,以爽口的果酒和米酒为主。试想商人这样一个嗜酒如狂的民族,拿起“爵”来喝甜酒的场景:一群围在酒池边醉醺醺的快乐汉,把宽而长的流猛塞进嘴里,仰头超过45度角或者举爵的姿态稍微狂野一点,酒液就可能淌个满脸。一顿酒下来,面上可能全是被爵柱戳出的红坑……除非商人除了爱醉外还爱自虐,不然真想不出什么理由他们会给自己的快乐事找这样的不痛快。
而且从考古发现来说,商朝除了“爵”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酒器,其中鼓腹的觯(zhì)、高颈的觚(gū)无疑都比爵更适合用来饮酒。放着方便的饮酒器不用,非要用爵,古人没必要这么想不开吧……
商.牧正父己铜觯 四川博物院
商.觚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
于是有人提出,爵的反人类设计正是为了不让人好好喝酒。周朝目睹了商人因酒池肉林丧国的惨剧,故而把酒视为洪水猛兽。西周的著名盛酒礼器“禁”,便是周人对酒爱恨交加的证明——盛大的饮酒场合却用“禁”字直抒忌惮节制。因而爵被顺理成章地推测为,是周人为了让人在酒桌上不忘酗酒之害,喝酒时谨记礼度,保持端庄仪态,小口慢饮不贪杯。
柉禁十三器 陕西斗鸡台西周贵族墓出土
中间盛放酒器的长方体为“柉(fán)禁”
但是历史证据让人失望。最爱用爵的是最嗜酒的商朝;而西周以降,爵数量慢慢减少,到西周后期就已绝迹。所以如果看到电视里,春秋战国、秦汉三国还在用爵喝酒,那完全是瞎扯,导演只是贪图爵富有特色的外貌。
唐代酒器
宋代酒器
直到宋朝文人开始流行金石学问,在考据发现中让爵重见天日,爵才又返场历史舞台。但那也只是文人骚客为了古典风雅而制作的器具,装x为主实用为辅。到了明清,那份风雅也脱掉了,爵成了“加官进爵”的专用伴手礼。
清.黄山寿《晋爵图》
所以,如果爵不是用来喝酒的,那它可能是用来干嘛的?插花吗?嗯,也不是不可以嘛。
孔小瑜《酒爵红梅》
一些爵的底部被发现有烟熏炙烤的痕迹,再配合它三条腿的造型展开联想,许多学者提出“温酒说”。两根爵柱是为方便把爵夹离火源。可爵是个小可爱,容量很少。若是日常用爵煮酒,那一顿喝到爽的酒局光是加热就要倒腾个数百次,或者数百只爵一起开煮。显然麻烦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。
目前最主流也最受认可的说法是爵是一种专用礼器,并非日常器皿,只用作“浇酒敬神”的祭祀环节和陪葬器。
“爵”的各类甲骨文字形“象雀之型”像鸟雀的样子
《说文解字》中写“爵,礼器也。象雀之型。中有鬯酒,又持之也。”鬯(chàng)酒,是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香酒,只在重大庆典和祭祀中使用。爵,便是鬯酒的专属容器。设计成像鸟雀的样子,或许是古人觉得鸟雀能上下通天地。
西周.凤鸟纹爵 故宫博物院
西周初年的鲁侯爵上铭文写:“鲁侯作爵 ,用尊茜鬯 ,临盟。”把《说文》和鲁侯爵的铭文结合起来,基本能还原爵的使用:
主祭者持爵而祭,爵中装香酒。敬拜后 ,将爵中之酒缓缓浇在束立于地或绑于流嘴的茅草上。茅草过滤了酒的浮渣,让纯净的酒汁渗漏入地,给神饮用。
爵使用示意图《青铜爵柱功用新论》
由此看来,爵确实也可说是一种饮酒器——只不过不是给人用的,而是给神用的。
不过,关于参加祭祀的王公贵族到底会不会也礼仪性地用爵饮酒,历来有许多争论。这也正是历史学和考古学吸引人的地方——在没有时光机的年代,依靠潜心向学的研究,揭开真相神秘的面纱。
祭孔的“献爵”礼但孔子本人可能都没见过爵
好奇宝宝们就等待学术界最后的解谜吧。但首先,爱酒的朋友,追剧虽爽,但别再继续被不分年代和场合的持爵饮酒给骗了。